iT邦幫忙

2021 iThome 鐵人賽

DAY 18
2
Software Development

MYSQL-相關實務操作學習紀錄系列 第 18

Day.18 InnoDB資料儲存 - 主索引架構 (Clustered Index)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在設計資料表的過程中索引的設計會跟查詢效率有直接的關係,隨著數據量的增加一條查詢SQL語句有無吃到index對執行上的效率差異是明顯可見的。

套用索引最常看到的比喻,index(索引)就像是書的目錄

有了目錄你就能根據上面定位好的頁數紀錄去找到對應資料,相反的沒有這些目錄,你就得慢慢的去找到你要的內容(全表掃描)。


MySQL數據路徑底下的資料庫檔案內可以看到,InnoDB儲存資料庫資料有3個檔案分別為:

  • db.opt
    .opt檔紀錄該資料庫預設字符集編碼和字符集排序規則。

  • table_name.frm
    .frm檔存放這個表的相關資料(表結構定義)資訊。

  • table_name.ibd
    .ibd檔存放這個表的資料與索引內容。
    InnoDB表資料檔案本身就是按B+Tree組織的主索引結構,資料與索引的儲存以Clustered Index來聚集組織。/images/emoticon/emoticon33.gif


InnoDB將索引分成Cluster Index & Secondary Index

  • 聚集索引 Clustered Index (primary Index) 是什麼?/images/emoticon/emoticon19.gif

    • 先看MySQL如何選擇Clustered key規則:

      1. 建表時有primary key,選primary key

      2. 沒有primary key的話,選第一個not null的unique key

      3. 以上都沒有,產生一個auto increment的隱藏欄位做clustered key。

      4. 每個表只會有一個Clustered Index(表紀錄只能用一種物理順序存放)

    • InnoDB採用B+Tree來作為組織實現儲存資料的主索引結構,用以下圖來解釋~

      • leaf node(葉節點) 真正存資料的地方
        儲存主鍵值的row data和一個指向相鄰節點的指標。

      • 非葉節點
        儲存key的值和指向child node的指標,作用在定位到具體的紀錄位置。

      • 左閉合區間查詢
        查詢資料採用左閉合區間查詢。 ex.[a,b) =包含a但不包含b的區間範圍。
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210915/20130880GNe8D0piSL.png

運作邏輯:

還記得在前面InnoDB架構介紹時有提到資料與索引都是儲存在磁碟中的,要使用的話會先將資料所在的page載入內存中才進行動作。內存和磁盤以page為單位交換資料!!
那問題來了當數據量大的時候,索引檔案的大小可能會很大,總不能直接用一次性的載入memory,所以在資料查詢時會分多次磁碟IO逐一加載disk page(對應B+tree的node),將索引相關資料分批載入memory。從根節點開始逐層索引到葉節點後返回資料。

  • Page
    InnoDB磁盤管理的最小儲存單位。page default: 16KB <-最多存放16KB的資料

  • 針對B+Tree架構整理以下特點:

    • Clustered Index: 決定了資料的分布。換句話來說當表的建立起來後,資料表中的資料排序方式會依照clustered index 的key值來排序。

引用官方敘述
If index records are inserted in a sequential order (ascending or descending), the resulting index pages are about 15/16 full. If records are inserted in a random order, the pages are from 1/2 to 15/16 full.
可見存放資料時不會把全page空間都用完,而是保留一部分做日後的新增更新。紀錄循序插入page維持在約15/16滿,紀錄亂序插入的話page維持在約1/2~15/16滿。

  • 主鍵值的有序與無序影響塞資料的效能和page空間使用率

上面提到資料會按照主鍵值順序存放,對於有序主鍵值(ex.自增ID)來說,當我們新增一筆資料時,mysql根據主鍵值將其插入當前索引節點的後續位置,不需做額外的搬動,當page到達(15/16)後,開一個新page存放資料。那當使用(值不重複的隨機值PK)就會遇到需要插入到現有page的某個位置,造成page之間的資料搬動,增加效能上的開銷。


以上圖B+tree結構舉例來說,當我要查找ID=26的這筆資料

第一次IO:

  • 將根節點page載入內存判斷主索引值位於哪個子節點page。
    • 範圍: (21<= 26 <45) -> 走中間線到子節點的第二個page

第二次IO:

  • 取出子節點的第二個page,載入內存中判斷。
    • 範圍: (25<= 26 <30) -> 走中間線到達存放資料所在的葉節點page

第三次IO:

  • 取出葉節點資料所在page,載入內存中。
    • 命中 ID= 26 這筆紀錄返回。

看完以上內容對於InnoDB主索引架構有了基本的認識,有一個部分在這篇我沒提到,有興趣可以去看看~就是MySQL為何選擇了B+Tree? B+tree & B-tree差異在哪?

像是針對只有葉節點才存放資料的特性可以比對出以下差異~

  • (B+tree)在子節點上因為沒有存放資料,所以在一個page 16K限制下相比(B-tree)能存放更多的key,B+tree磁碟讀寫更好,一次的IO載入資料量更多。

  • (B+tree) key相關的資料只存在葉節點上,保證查詢的穩定,都要到達葉節點後才拿得到資料。而(B-tree)在子節點中存放資料,命中key就能拿到資料。

明天來介紹Secondary Index~/images/emoticon/emoticon34.gif


上一篇
Day.17 應用中學習 - 實務操作資料庫寫入 ( golang / sql )
下一篇
Day.19 認識索引 - 二級索引 (Secondary Index)
系列文
MYSQL-相關實務操作學習紀錄30
圖片
  直播研討會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